德國車廠在電動車排名中下滑 中國品牌逆勢崛起

在全球汽車市場加速邁向電動化之際,德國汽車製造商正逐漸喪失原有優勢。根據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(ICCT)發布的年度《全球汽車製造商電動車評比報告》,德國品牌在多項評比中落後,而來自中國的新興競爭者則迅速上升,成為新焦點。

這份針對21家全球主要車廠的分析,評估了它們在轉型為零排放車輛方面的表現,並依據市佔率、技術能力與策略規劃三大面向共十項指標進行評分,包括能源效率、生產過程中的資源使用,以及車種覆蓋範圍等。

根據最新報告,BMW 從去年的第3名跌至第5名,Mercedes-Benz 從第4名滑落至第7名,Volkswagen 集團更從前年的第5名退步至第8名,顯示整體在國際競爭中逐步失利。

相較之下,中國車廠表現強勢。擁有 Volvo 的吉利汽車與生產 MG 的上汽集團超越 BMW 與 Mercedes,分別排名第3與第4。其他中國品牌如長安、奇瑞與長城汽車,也在評比中獲得顯著進步,反映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大幅提升。

ICCT 歐洲區主管彼得·莫克(Peter Mock)表示:「2024年對歐洲汽車產業來說是一個錯失的機會。儘管全球電動化腳步加快,仰賴出口的德國車廠卻未能跟上,正感受到市場壓力。」

在整體排名方面,美國特斯拉依然穩居首位,緊隨其後的是中國的比亞迪(BYD)。後者在2024年首度超越特斯拉,成為全球電動車銷售冠軍。兩者已連續兩年名列前茅,顯示其在電動車領域的領導地位。

德國車廠之所以失分,與多項具體問題有關。BMW 因 Mini 品牌電動化進度延遲而遭扣分;Mercedes-Benz 與 Volkswagen 則因未能提供電池回收計畫的具體證據,被評為缺乏永續策略支持,也因此在排名中遭到降級。

這份報告揭示出歐洲車廠面對電動車時代挑戰的處境:不僅須應對中國品牌快速擴張的壓力,還需在技術創新與永續經營上作出更積極的調整與投入。否則,未來在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恐將進一步動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