泡泡茶的台灣起源故事:經濟繁榮、國家認同與背叛

在台灣中部城市台中的春水堂茶館裡,製作完美的泡泡茶被精確地化約為一門科學。

一位茶吧員在高腳杯底部倒入2英寸厚的黑色珍珠粉圓。她在雞尾酒攪拌器中加入1英寸的冰塊,倒入茶、甘蔗糖漿並攪拌。當混合物倒出時,頂部有1厘米厚的泡沫。春水堂的董事經理劉曉岚表示,珍珠粉圓在放置三小時後會被丟棄,並煮製新一批,以保持良好的口感。

她的父親,也就是該茶館的創始人劉漢介,在1980年代創造了這款甜而有嚼勁的茶飲,這與當時消費茶的方式——大多數是熱的和淡的——截然不同。

“起初,我們被專業的茶商視為茶的背叛者。他們認為我們破壞了茶的傳統,”劉曉岚說。“所以,我爺爺三年都不跟我父親說話,因為他認為我父親侮辱了他最喜愛的東西。”

當生意開始蓬勃發展後,一切都被原諒了。

全球泡泡茶產業估計價值30億美元。在美國,泡泡茶行業約值4億美元,並且設定將持續增長。在台灣,當地報導經常引用這樣的數據,即該島每年消費超過十億杯泡泡茶。

泡泡茶的出現是因為劉漢介,一位烏龍茶銷售員,希望將他的市場擴展到年輕、更忙碌的人群,這些人沒有太多時間喝傳統茶。一段春水堂的視頻展示了準備傳統茶是一個多步驟的過程。

“一場正常的茶禮需要25分鐘才能完成,”劉曉岚說,並且補充說有很多茶禮節。“如果你用迷你杯喝茶……你必須分三次小口喝,”她說。

劉曉岚表示,她的父親在1980年代去日本旅行時受到啟發,當時他首次看到冰咖啡是用雞尾酒攪拌器製作的。劉漢介認為,茶、甘蔗糖和冰也可以這樣做。當他倒出混合物時,頂部出現了一層泡沫狀、氣泡狀的層次。

“泡泡茶最初指的是泡沫紅茶,”劉曉岚說。

後來,春水堂員工林秀慧將奶茶與她最喜愛的台灣甜點——粉圓結合在一起。

“[它有]絕妙的味道,”劉曉岚說。“我們認為應該給它一個特殊的名字。因為[珍珠粉圓]看起來像黑珍珠,我們就稱它為珍珠奶茶。”

南台灣的翰林茶館聲稱在同一時間也發明了泡泡茶。這場爭端如此激烈,以至於兩家公司最終走上了法庭。經過十多年的訴訟,一位法官在2019年判定泡泡茶不是可以專利的產品。

“就個人而言,我會說感謝上帝[專利]沒有成功,因為現在你可以在台灣看到很多泡泡茶店的多樣性,”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教授洪伯翊說。他研究政治生態學和食品貿易。

洪伯翊表示,這款有嚼勁的飲品是在台灣經濟繁榮期間創造的,當時台灣的經濟與香港、新加坡和南韓一道猛增。這四個地區合稱為“亞洲四小龍”。

“很多勞動密集型行業搬到台灣來建立工廠,使台灣人民能夠賺更多的錢,”洪伯翊說。